嵊州市“三源共治”出实招——深化迭代非警务事项协同 打造基层社会智治新格局

发布日期: 2024-12-30 16:05:53 访问次数: 信息来源: 市司法局(市行政复议局) 字号:[ ]
分享:


今年以来,嵊州市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创新丰富新时代“民情日记”内涵外延,积极践行民意警务,以推进“三源共治”为契机,深入推进“共治警务”建设,持续迭代“协同治理”场景应用,不断深化基层事项协同治理体系,实现联动警情全量接收、精准派发、实时流转、协同处置、结果反馈、评估预警的一体化、规范化、全周期管理。今年以来,全市累计协同处置事项22217起,分流率达56.03%,公安处警量、重复报警分别同比下降19.1%、36.7%,矛盾纠纷现场办结率提升至93.8%,群众满意度达99.65%,“民转刑”命案零发生,“平安指数”始终居绍兴前列。

(一)强化体制建设,推动协同事项处置层级化、体系化。一是做优市级协同治理中心。成立“枫桥式”协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,实体化运行“市协同治理中心”,落实社会治理中心抓总,政法委、公安等六个部门常态入驻,其他部门按需应急入驻,形成“党委统领、中心牵头、公安主导、部门协同”的工作体系。二是做强镇街协同处置队伍。明确乡镇(街道)政法副书记担任综合信息指挥室主任,负责联动事项的指挥调度、跟踪盯办,同时根据联动事项的数量,分成了两种处置模式:城区模式4个街道全部设立指挥岗,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;组建专职处置队伍,配备统一车辆装备,实行24小时响应;成立专业执法队,处置专职队伍无法解决的联动事项。乡镇模式11个乡镇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力量负责联动事项处置,定人定岗落实协同事项的签收、派发、处置、反馈。三是打通基层协同治理末梢。明确村(社)副书记担任网格长,组建网格处置队伍,负责网格内简单联动事项的先期处置、复杂事项的跟踪关注和风险隐患的排查上报,目前已高标准打造了浦口桃源社区等3个村级示范点。同时,全市271个警务站(室)全部融入村社党群服务中心,做到“有警接警、无警访民”,今年矛盾纠纷警情同比下降10.2%。

(二)强化机制保障,推动协同事项处置制度化、长效化。一是强化督导考核。围绕“签收率、处置率、反馈率”等5个维度,建立考核评估办法,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,每月在市四套班子例会通报晾晒,今年已通报15期,矛盾纠纷类警情现场办结率从68%提升至90%。二是加强制度建设。出台《“枫桥式”非警务事项联动处置实施意见》《协同治理中心工作规范》等工作制度,梳理“市、镇、村、网格”四级响应队伍职责清单,制定一般、紧急、重点、复杂四种类型处置规范,协同事项处置投诉率同比下降10.3%。三是优化指挥协同。完善市镇两级协同治理中心联席会商、响应支撑等工作机制,一般的联动事项,镇街在1分钟内签收,2分钟内派单,10分内到达;紧急、重点、复杂的联动事项,指令镇街中心和派出所指挥室“双脑联动”,落实民警和协同单位承办人“双到场”;镇街无法解决的问题,流转到市级协同治理中心,由政法委牵头开展专题会商,全面提升联动处置成效。

(三)强化技术突破,推动协同事项处置数字化、实战化。一是精准派单,实现警情分类处置。搭建“双网三平台”架构,细化4大类75类联动事项标签,依托“一舱二端”,建立“公安接警派发、部门按需发起”的双向协同模式,今年派单成功率、签收率均达100%,110成功处置12345等流转事项121条。二是移动接单,推动处置高效闭环。在浙政钉开通移动处置模块,设置签收处置、办结反馈等一线实战场景,事项平均办结反馈时间从原先的6小时缩短至3小时20分钟。三是预警感知,提升警源治理能力。全量汇聚联动事项数据,通过平台驾驶舱热力图直观展示联动事项总量走势、类型特点、地域分布,对高频报警的人员、事项、区域自动预警,同步落实交办,今年重复报警率同比下降23%。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